我與電子書 —— 一位實體書信徒被電子書收服的關鍵價值

Last Updated on 2019-07-20 by

雖然我也屬於「得了看著課本就會想睡覺的病」的人種,但閱讀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糧食,尤其是小說,好比地位被拱得不能再高的金庸系列、作品多到連數都數不完的倪匡小說,還有許許多多不可勝數的精彩著作,都讓我在平凡的庸碌生活,得以遨遊於不同的時空與冒險。

隨著時代的進步,「電子書」這種東西不知不覺間也誕生,各式各項的閱讀器、商務模式也應運而生。雖然偶爾會在網路上看些小說,但我始終對電子書的形式興致缺缺,總覺手裡若無捧著實實在在的書冊,似乎便少了些什麼。

直到遇到了「好讀」,我才真正被電子書收服。



事實上,如果問我喜歡實體書多還是電子書多,我仍會回答:「實體書!」,那種書卷在手的實感還是難以取代。但不可諱言,電子書實在有它的優點與方便處。隨便搜尋一下,大概可以找到一卡車的論文,談論電子書的商業價值、散佈優勢、出版趨勢、……blabla,可惜這些都不是我在意的事(身為一個要在資訊這行混飯吃的人,說這種話真有點天打雷劈)。我在意的,是身為一個讀者,電子書能有什麼價值。

回顧從我相遇好讀,至今看電子書的習慣已經持續一年多,總結出兩個對我而言,電子書最重要的價值:

一、收藏與流傳

這也是當初我會接觸到好讀的契機。

有許多經典作品年代稍久,實體書已一本難求,好比金庸小說,夠經典了吧?但當年的舊版幾乎絕跡,許多舊版有而新版刪掉的趣味橋段,足以讓金庸迷為之扼腕。倪匡在《我看金庸小說》裡曾這樣說:「如今讀者可以看到的,已全是新版,舊版書已在市面上絕跡,只有十年以上讀齡的老讀者,私人保存若干,珍貴非凡。有金庸絕版小說者,切勿輕易借給他人。我保有的幾部,連金庸之子來借,都要還了一部,再借一部新的。」連作者之子要看到實體著作都如此艱辛,實體書的舊作經典流傳不易可見一斑。

還有一種困難,是藏書不齊。比如倪匡,姑且不論其他類型的小說,單論科幻小說,就有超過上百部的著作,這不是任何人都能收藏的數量,就連機構的圖書館,也未必齊全。學生時代我極喜歡看倪匡的《衛斯理》系列,但學校圖書館總是找不齊。

以上兩點,都跟實體書保存與收藏不易有關。實體書會受到歲月侵蝕而陳舊,又佔據空間,不容易收藏。而且一本書就是一本書,一次只能讓一個人看,這些都影響流傳。

電子書則幾乎沒有收藏保存流傳的問題。因為電子書就是一個檔案,要保存、複製一個檔案有多麼容易,用滑鼠右鍵試試看就知道,即使我沒有一座圖書館,我也可以收藏上萬本藏書。而且除非硬體損壞或系統故障,電子書絕對不會有陳舊而佚失的問題,即使出現這些情況,要進行備份轉移仍是一件極容易的事。

自然,這個優點就像兩面刃。從智財權的角度來說,這個特性極具威脅性;但從文學的角度來說,毫無疑問,電子書有助於讓更多絕版經典流傳下來。

二、時間與空間

生活在現代不容易,時時刻刻都要忙著競爭、思變、效率,顯少有完整的時間能讓你抱著一本書悠閒咀嚼。但要說完全沒有時間,卻也不盡然,比如吃飯、搭車、等人、行程的空檔,有許多零零碎碎的時間,這些零碎時間要做完一件工作可能很難,但要看幾行小說卻是綽綽有餘。

有些空檔時間是不可預期的,當那個空檔出現時,手邊未必會帶著書;如果時常帶著書四處跑行程,不免又覺得有些累贅,佔著空間和重量。而且往往不知不覺間看完手上的書,一時無書可看,每次出門都要注意書快看完了沒豈不累人,若是帶著兩本書又增加行囊的負擔。

這時電子書的好處便顯現出來。電子書的閱讀器要大有 A4 的 size,要小只要手機就能搞定,手機幾乎已經是現代人出門隨身必備裝備,出現空檔隨時抽出手機打開電子書,立刻能開始閱讀。而且一本電子書和一百本電子書在重量上沒有任何差別,只要事先存入閱讀器,書看完就換下一本,不會無書可看。

自從忙碌於學業與工作,我看閒書的次數減少許多,畢竟不會那麼勤快,帶著一本書到處走。要我好好坐下來,把金庸十四天書看過一遍,大概永遠都難以達成。但靠著好讀電子書,我在零零碎碎、不知不覺的空檔,看完了幾十本雜書、131冊《衛斯理》系列、金庸全系列,還朝聖了幾冊舊版金庸小說。思之於此,不由得十分感激。

發表留言